No.4 台灣10大死因上升最快的疾病是? 論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探索台灣死因中上升最快的疾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透過預防與檢查來管理你的健康。同時,探討如何在有高工作負擔的職業(例如心臟外科醫師)中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3分鐘醫學小故事
👴李阿公一直是社區裡的活躍份子,退休後的他熱衷於園藝,每天忙碌於自家的小花園裡,跟鄰居分享種植的心得。他總是嘴角掛著笑容,滿頭的銀髮在陽光下閃著亮光,但突如其來的變化打破了這樣和諧的生活。
有一天,李阿公在花園澆花時突然覺得心口劇烈疼痛,這種從未有過的感覺讓他不由自主地坐下,滿身冷汗。雖然疼痛在幾分鐘後消失,但李阿公明白這可能並不是什麼好兆頭。
他在鄰居的陪伴下趕往了醫院,經過檢查,醫生告訴他這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而且他的血壓已經偏高。這個消息對李阿公來說猶如當頭棒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開始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國人死因統計報告,你知道這三年來,上升趨勢年增率最快的是高血壓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嗎?
111年死亡人數,高血壓性疾病年增率+10.6%,心臟疾病+8.3%
110年死亡人數,高血壓性疾病年增率+17.6%
109年死亡人數,高血壓性疾病年增率+ 7.2%,心臟疾病 + 3.2%(這一年,高血壓疾病從10大死第八名上升到第七名)
特別在65歲以上的患者,因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死亡的風險大大上升。
如何預防並早期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
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
其他各種可能的檢查包括:測量血壓、抽血、心電圖、心臟科醫師的理學檢查(聽診偵測心雜音、摸脈搏偵測心律不整)、心臟超音波(心臟收縮力、瓣膜型態、心臟腫瘤或破洞…)、心臟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若是有家族病史(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兄弟姐妹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朋友,建議還是可以定期的用非侵入性的檢查來知道自己的心臟血管狀況喔!若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可以掛心臟血管外科或是心臟內科前來向專科醫師諮詢🥼
讓我們開心吧
身為一個心臟外科醫師,工時非常的長,也不是我們喜歡一直工作,而是台灣現況是心臟外科訓練不易,合格的專科醫師少之又少,但心臟血管疾病需要手術處理的病患卻因老年化社會而持續增加。
該如何兼顧工作以及生活呢?
這是外科系的學弟妹對於心臟外科有興趣的時候,常常會先提出的問題。這幾年來,時常看到剛進大外科訓練的學弟妹,對於心臟外科的救命手術及最後一線急救的氣場感到興奮及熱血。但是,事實是經過3年的思考及磨鍊,最後不敢進入心臟外科的殿堂。也有些是經過跟家人的討論、跟生活品質的折衷而放棄的…
但是,成為心臟外科醫師或是其他代表著困難的工作,就等於是得犧牲生活這件事?
在《經紀人》- 《工作的意義,不是為了施展抱負、追求更好的生活!執行長教會我的職場哲學》的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應該要誠實面對自己
人啊,總忽略最簡單、最單純原則,那就是搞懂自己在面對什麼。
搞懂「工作對你來說,到底有何意義?你真的清楚嗎?」
大部分人被工作中的繁忙事務給淹沒,忘了曾有過的理想,然後領著差不多的薪水,過著差不多的日子,看著差不多的生活,變成一位差不多的人。
這樣的情況跟環境,只會導致最後兩頭皆空,生活也過不好,工作也做不好。惡性循環折磨著人,讓很多人雖然活到80歲,但是其實30歲就已經死了。
執行長笑問:「工作與生活,兩者之間誰比較重要?」
工作其實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生活過得下去,才是工作的意義。
你又為了什麼而工作呢?你常感受到對於工作的負面情緒嗎?成天嚷嚷著工作很辛苦、很難過,想離職?也許你沒找到工作的意義?又或者是沒想清楚你生活的意義?
在往後的電子報中,我們將會不定時再繼續討論這個問題,歡迎訂閱、留言,讓我們聊聊吧 !